在我市市民的帮助下,巴彦淖尔市瓜农终于将滞销的西瓜卖出去了。但风浪过后,我们不禁要思考,农产品滞销问题,仅靠媒体的呼吁就能解决了吗?
种植难,销售更难
2012年,包头固阳、达茂旗大量土豆滞销,刚刚翻身的“金蛋蛋”一下子就变回了“土蛋蛋”,突发情况让固阳、达茂旗的种植户无法接受。当年,记者采访时,很多市民表示,土豆是包头人需求量最大的蔬菜,本地的消化量巨大,全国很多地区也都盯着包头的土豆。
但现实就是这样残酷。记者了解到,2011年,固阳土豆滴灌种植企业和合作社达到51家,农民联户种植达到25处,固阳土豆总产量接近10亿斤。这样庞大的数字背后,储存与销售成了一个比种植更难的“技术活儿”。
其实,此次巴市西瓜与当年包头固阳、达茂旗遭遇的情况基本相同,有信息称,巴市西瓜滞销约300万斤,而当记者走进巴市才发现,滞销的西瓜远远不只这个数字,仅记者帮销的瓜农陈胜亮家就有70万斤西瓜,而他的邻居、朋友,加起来的种植量就超过了300万斤。
包头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包头诗词学会名誉会长汪支平在获悉西瓜滞销之困之后作诗《蝶恋花·丰收的西瓜》:晓看巴盟秋色曙,天贶时节,瓜多难远渡。种瓜老汉眉皱处,西瓜丰收愁无数。且愁秋风吹户户,瓜果飘香,低头垂千树。千里河套瓜似海,丰收滞销无收处!
采访中,以陈胜亮为代表的种植大户告诉记者,过去,巴市的西瓜是香饽饽,根本不愁销路。很多人看到了其带来的可观效益,巴市农户纷纷涌入种瓜行列中,让这艘大船超负荷行驶。
应对滞销,不能全靠爱心
突变的市场风云,让这些盲目扩大生产、抵御风险能力极弱的行业受到重创。有关人士分析,种植业一直是风险极高的行业,山东的大葱、河南的棉花、东北的水稻等都曾遭遇过风云突变,需要政府、社会、农民共同努力。
品牌策划人叶飞是本次巴市滞销西瓜在包爱心销售的主要联系人,在忙碌的半个多月时间里,祖籍巴市的他一直在思考。他直言,信息不对称、农业销售缺乏契约精神、组织结构薄弱等是此次滞销的根本问题,这些问题在我市也存在,突然爆发滞销绝非偶然。
叶飞说:“好的农产品其实是市场的宠儿,此次巴市西瓜在包不到半个月时间销售就突破百万斤,除了市民的爱心外,与其良好的品质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其实优质的农产品在最近的半径就有很大的消费能力,然而,农民却没有看到这一点。”
陈胜亮也告诉记者,他这样的种植大户一直都不用专业的人员和机构帮助销售,一直都是单兵作战,他们没有农业经济人的概念,更没有危机意识,他们与客户的订单也全部是口头承诺。
叶飞说,没有专业的销售人员和销售机构,与别人的订单只是口头契约,这些都是不专业的表现,农民要懂得风险的可控性,更要有当地主管部门的有力组织,只有合理的定位、整合,农业才不会风雨飘摇。
依靠媒体和社会力量,只是农产品滞销中临时的“救急”手段,记者了解到,在固阳、达茂旗土豆滞销之后,我市采取了“突围战”,这些措施在今后的销售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叶飞说,包头的经验值得巴市学习,等滞销的工作结束后,他想做一个西瓜论坛,让内蒙古产品卖出其应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