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热门关键词:湖北  西瓜  供应  内蒙  江苏  贵州  南京  甘肃  台湾  葡萄  白菜  成都  深圳  西安  土豆  杭州  红薯  核桃  西藏  菠菜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动态 » 正文

味在鄂东山水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0-30  浏览次数:112
核心提示: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轮故乡的明月;每个人耳畔常萦回一口故乡的乡音;每个游子的唇边总离不开那股故乡的味道。忘不了油菜花开的季节,乡村男女在田头地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轮故乡的明月;每个人耳畔常萦回一口故乡的乡音;每个游子的唇边总离不开那股故乡的味道。忘不了油菜花开的季节,乡村男女在田头地角此起彼伏的鄂东小调;忘不了紫云英淡雅的清香、油菜花那扑鼻的浓香、谷子吐穗时那轻轻的爆裂声,当然还有那无论走到哪里都忘记不了的红菜苔的清甜、莲藕汤的浑厚、腊肉的油汁、糍粑的糯滑……

  楚菜漫谈

  才有楚菜便不同

  世传所谓“八大菜系”中虽有“湘菜”但无“楚菜”;“十大菜系”中虽有“鄂菜”但亦无“楚菜”。

  楚国崛起于原本荒蛮的鄂西荆山之中,尔后筚路蓝缕,一路拓土开疆,席卷云梦大泽和洞庭南北,成为战国时期唯一能与西方强秦对抗的南方泱泱大国。强悍的崛起带来了强悍且充满朝气的新兴文化——楚文化。

  由荆楚文化与湘楚文化构成的楚文化烛照南天,其以器皿与漆器为代表的青铜文化、其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编钟为代表的楚乐,无一不灿烂辉煌,罕有其匹,怎么会没有代表性的餐饮文化?

  楚地当然有“菜”,“楚菜”者,湘菜及鄂菜是也。

  楚菜共同特点有五:

  一是擅长淡水河鲜的制作(清淡或浓烈,湘菜鄂菜各有侧重)。以鱼为例,鄂菜以清蒸为主,代表菜品有清蒸武昌鱼,求其原味鲜味;湘菜同样是蒸却以辣椒重其口味,代表菜品为剁椒鱼头,剁椒的鲜辣与鱼头肉质的细嫩对比鲜明。

  二是擅长鱼制品,湘菜鄂菜均有鱼糕、鱼丸等鱼制品。

  三是煨汤技术高超,寻常食材在楚菜中即有出彩之处。荆楚所产带粉之莲藕,加上排骨或海带,便可煨成一流的排骨或海带莲藕汤。

  四是擅长腊肉腊鱼制品且各具特色。

  五是烹制喜走极端,嗜辣则辣得霸道,辣得不讲人情;煨汤则敦厚温软,醇厚得无以复加。

  六是专走大众路线,楚菜多在家常菜上下工夫,越是贩夫走卒喜欢下饭的菜品,楚菜中越是做得风生火起。清炒藕片、腊肉菜薹、攸县香干……越是寻常的下饭菜,越能勾起楚人的家乡之情。家乡的味道,如同藕丝一般,粘住了无数在外楚人的胃,也粘住了原乡人的那段记忆。

  本版撰文 徐薇

  漫话湘菜

  鱼米之乡 酸辣两味菜

  以湖南菜为核心的湘菜,得益于其独特的地域特点:南有南岳衡山,北有洞庭湖,湘、资、沅、澧四水流贯其中,与湖北一样,颇富山珍与水产。湘北洞庭湖平原盛产鱼虾及湘莲,为著名的鱼米之乡;湘东为丘陵和盆地,湘南属南岭余脉,农牧副渔均较发达;湘西多山,盛产笋、蕈及山珍野味,而辣椒的种植则遍及三湘大地。其中的佼佼者有武陵甲鱼、祁阳笔鱼、道州灰鹅、洞庭金龟、桃源鸡、临武鸭、武冈铜鹅、新晃黄牛肉、湘西腊肉、汉寿玉臂藕、洞庭湘莲、银鱼及湘西山区的笋、攸县香干、益阳松花皮蛋、芷江绿壳鸡蛋等。

  相似的食材虽孕育了湘菜与鄂菜的共同特色,但湘菜以其偏嗜酸辣,同时腊味突出又被称之为“两味菜”(辣味和腊味)。《清稗类钞》载:“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湘鄂人)喜辛辣品”、“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即谓清末湘、鄂食辣成性,连汤里都要放辣椒了。1937年抗战初起,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携眷南迁长沙,子女们在长沙上学首日即归告母亲杨步伟,无法上学,因甫进校门就被辣得直打喷嚏,且每个菜都是“大辣椒炒小辣椒”。杨步伟当即赴校察看,果然进门就被辣得喷嚏连天,就连伙房里正在制作剁椒的长沙师傅也是一边乐在其中,一边被辣得喷嚏连连。

  腊肉在南方历史悠久,各地均有,但湖南腊肉名声尤著,其中湘西腊肉因了一代乡土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渲染,浑如湖南腊肉的代表。湘人喜将腊肉与泡菜煸炒,食之酸辣并举,堪称湖南腊味一绝。

  较之鄂菜,湘菜的煨汤功夫另辟蹊径,更趋细腻。仅仅在色泽变化上,煨便分为红煨、白煨;在调味方面,则有清汤煨、浓汤煨和奶汤煨。小炉汤沸火初红,小火慢炖,讲究的是原汁原味。

  湘菜由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为基调的三种地方风味组成。湘江流域菜以长沙、衡阳、湘潭为中心,其中以长沙为主,讲究菜肴内涵的精当和外形的美观,色、香、味、器、质和谐的统一,因而成为湘菜的主流,代表菜品有湖南腊肉系烟熏制品,既作冷盘,又可热炒,或用优质原汤蒸。“海参盆蒸”、“腊味合蒸”、 “走油豆豉扣肉”、“麻辣仔鸡”等。

  洞庭湖区菜以常德、岳阳两地为主,擅长制作河鲜水禽,多用炖、烧、蒸、腊的制法,芡大油厚,咸辣香软。代表菜菜品有“洞庭金龟”、“网油叉烧洞庭鳜鱼”,“蝴蝶飘海”、“冰糖湘莲”等。

  而湘西地区菜则由湘西、湘北的民族风味菜组成,以擅长制作山珍野味、烟熏腊肉和各种腌肉见长。侧重咸香酸辣,常以柴炭作燃料,有浓厚的山乡风味。代表菜品有“红烧寒菌”、“板栗烧菜心”、“湘西酸肉”、“炒血鸭”等。

  值得一提的是,洞庭湖区的炖菜虽然不如剁椒鱼头出名,但亦极有湖鲜特色,常用火锅上桌,往往是边煮边吃边下料,滚热鲜嫩,津津有味,当地甚至有“不愿进朝当驸马,只要蒸钵炉子咕咕嘎”的民谣。

  漫话鄂菜

  香鲜浓郁 三无不成席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湖北号称千湖之省,鱼、虾等水产丰富;同时境内平原、丘陵及山区错杂,亦不乏竹笋、蘑菇、木耳、山药等山珍。是故鄂菜食材多以河鲜为主,“山珍”辅之。

  由此而来的鄂菜,咸鲜为本,注重本色,善烹河鲜,擅长蒸菜,善煲靓汤,讲究嫩、柔、滑、爽。

  鄂菜鱼馔极尽蒸、煨、烧、炒、炸之手段,形成汁浓、芡稠、口重、味纯之特色。鱼鲜食材比例之重,以致鄂菜号称“三无不成席”(无汤不成席、无鱼不成席、无丸不成席)。此外,武昌的“清蒸武昌鱼”、鄂州的“皮条鳝鱼”及黄州的“糍粑鱼”各胜擅场;而“丸”,则有荆沙一带的“沔阳三蒸”(即“珍珠圆子”、“蒸白丸”与“粉蒸肉”)、“荆沙鱼糕”等流转华中城乡。

  鱼馔之外,得益于区域内丰富的山货,鄂菜煨汤技术亦超凡脱俗,独步食坛。“莲藕排骨汤”、“冬瓜鳖裙羹”及“瓦罐煨鸡”不仅冠绝武汉三镇,亦是南北各地闻名遐迩的鄂菜名汤。

  煨汤、蒸菜、肉糕、鱼丸和米制品小吃等形成鄂菜五大系列菜品,“滚、烂、鲜、醇、香、嫩、足”则为鄂菜七大特色。

  依地域分布及菜肴特点,鄂菜又大略划为四个流派,即汉派、荆派、黄派和襄派。

  “汉派”主要流行于武昌、汉口、沔阳一带,堪称湖北菜系的典型代表,以烹制山珍海味见长,淡水鱼鲜与煨汤技术独具一格。口味讲究鲜、嫩、柔、软,菜品汁浓、芡亮、透味,保持营养,为湖北菜之精华。代表菜品为“沔阳三蒸”(即“珍珠圆子”、“蒸白丸”、“粉蒸肉”)、“蟹黄鱼翅”、“海参圆子”、“清蒸武昌鱼”、“氽鳡鱼”等。

  “荆派”主要流行于荆州、沙市、宜昌等地。源自江汉平原的荆派菜肴被视作湖北菜的正宗,因其以湖北有名的淡水鱼鲜名馔著称,特别是鱼糕制作技艺蜚声省内外,各种蒸菜独具特色,用芡薄,味清纯,善于保持原汁原味。代表菜有“八宝海参”、“冬瓜鳖裙羹”、“荆沙鱼糕”、“皮条鳝鱼”、“播龙菜”、“千张肉”等。

  “黄派”则以鄂州、黄石、黄州等为代表,属鄂东南地方风味,特色是用油宽,火功足,擅长红烧,油悯,干炙,口味偏重,富有浓厚的鄂东乡土气息。代表菜有“东坡肉”、“金银蛋饺”、“糍粑鱼”、“元宝肉”、“三鲜千张卷”、“豆腐盒”、“虎皮蹄膀”等。

  至于“襄派”,主要流传于鄂西的襄阳、郧阳一带,系湖北菜之北味菜,特色是以猪、牛、羊肉为主要原料,杂以淡水鱼鲜,入味透彻,软烂酥香,汤汁少,有回味,制作方法以红扒、红烧、生炸、回锅居多,代表菜有“武当猴头”、“大和鸡”、“三镶盘”等。

  食客耳熟能详的鄂菜,不是所谓“蟹黄鱼翅”、“海参圆子”、“八宝海参”等鄂菜中的贵族菜品,而是像“东坡肉”、“精武鸭脖”、“红菜苔炒腊肉”等鄂菜中民间气息最浓、在市井之间最具食客缘的家常菜肴,跟三鲜豆皮、面窝和热干面等武汉街头小吃一样,虽上不得头等宴席,却顶着鄂菜的牌子行走天下,备受各地食客青睐。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点击排行

行业图标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