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图文:稻浪千重 殷实国家粮仓
湖北日报讯 据国家统计局公告,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2038.7亿斤,首次突破6000万吨大关,中国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
但与此同时,考量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指标——我国粮食的自给率却逐年下降,去年已降到了90%以下。
年末岁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一号文件均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列入中央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为中部“粮仓”,保障粮食安全,中三角责无旁贷。
四省熟,稻粱足
今年1月10日,江西省安义县鼎湖镇种粮大户凌继河拿出156万元,给替他管理田间地头的百名农民发“红包”,47岁的庄稼汉刘高美捧得17万元最高奖金。
种粮大户派发丰厚年终奖,是江西粮农增产增收的一个缩影。去年,江西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总产量达到423亿斤,比2012年增产6亿斤,增幅1.5%,是全国除吉林省外,第二个未间断向国家外调输出商品粮的省份。
湖北粮食总产量突破500亿斤大关,比2012年增产11.6亿斤,增幅2.44%,同样实现“十连增”。安徽、湖南亦喜获丰收,粮食总产量分别达到655.9亿斤和585.1亿斤。在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中,中部四省去年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近1/5,共计外调商品粮300多亿斤,是我国粮食贡献率最多的区域之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中部优越的自然条件赋予其国之粮仓的重要职责。”采访中,四省粮食生产主管部门负责人均表示,这是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独特优势。
湘赣鄂皖共有一条母亲河——万里长江在中部的流域面积达68万平方公里,流域内河湖密布,灌溉便利,光照充足。四省耕地总面积达2.9亿亩,大多地势平坦,适宜规模化机械作业,四省农业机械化程度均在60%以上。“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有利于发挥中部粮产优势和粮食安全的支撑作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厚凯曾这样建言中三角。
强科研,仓廪实
今年1月10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我省与袁隆平齐名的“水稻院士”朱英国参与了这一研究,共同分享了这一殊荣。
截至2012年,全国累计推广该两系杂交稻4.99亿亩,增产稻谷221.98亿斤,推广区域遍及全国16个省、区、市。
朱英国培育的红莲型杂交水稻,与袁隆平的野败型杂交水稻,同被誉为“东方魔稻”,亩产可达1600斤以上,累计推广面积已超过1亿亩。
国家统计局分析,我国粮食生产“十连增”的贡献,三分之二源于科技力量。
以袁隆平、朱英国、傅廷栋为代表的一大批农业科研人才汇聚中部四省,国家多项农业重点攻关项目试点在中三角设立,农业科研基地、农技推广站点遍地开花,进一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
十连增,有隐忧
我国粮食“十连增”,但粮食增产的脚步,却赶不上粮食消费的速度。
随着城镇化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镇,从种粮的农民变成粮食消费者,中部四省外调商品粮的总量也在下降,粮食生产与消费增长之间的矛盾在未来亦将进一步加剧。
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秘书处和经合组织联合编写的《2013—2022年农业展望》预测了这一趋势:未来10年,中国粮食消费量的增长仍将略快于产量增长,消费量年均增速将比产量高0.3%。另一方面,我国的耕地保有量比10年前减少了1亿多亩。其中一多半缘于长三角、珠三角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占用了耕地。随着长三角、珠三角从曾经的粮食主产区变成了现代工业城,我国的粮食分布格局也随之而变,从南粮北运变成现在的北粮南运,中部地区的粮食地位和支撑作用日益凸显,这些都将进一步增加中三角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城兴粮丰 双重使命
“我们是在夹缝中开展工作。”采访中,四省国土部门这样慨叹。
夹缝的一边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大局;另一边则是耕地保有和基本农田保护两条红线,这是基本国策。
既要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保障城镇化、工业化用地,又要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不遭侵占。夹缝中确实难以跳出“精彩的舞步”。
中部四省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驱动中三角城市集群崛起,有望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之后,推动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第四极”。
另一方面,中三角城市集群发展必将使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民从粮食生产者、提供者变成了粮食消费者。长三角、珠三角从“鱼米之乡”变成现代都市,从粮食主产区变成粮食主销区,提供了鲜明例证。耕地面积锐减和粮食消费刚需旺盛的双重叠加,改变了我国粮食的分布格局,甚至影响着我国的粮食自给率,从而凸显中部四省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为我国粮食主产区的湘赣鄂皖,在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过程中,能走长三角、珠三角的老路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纲。饭碗不端牢,何谈城市群?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指出,粮食不安全,城镇化就难推进。
从这个角度来说,善待大自然的恩赐,死守耕地红线,发挥农业科研优势,守望共和国粮仓,不仅是中三角的优势,更是使命与担当。
基于这样的共识,才有湘鄂联手打造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这种合作,体现了深谋远虑。
策划 邹贤启 蔡华东 胡汉昌 曹山旭统筹 周芳 韩炜林 杨丹玫 王兵 谭亲璐
撰稿 张 泉
图片 倪 娜
制图 万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