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0-23 13:20:25
又逢新米上市,作为特大型的粮食消费城市,上海市场一向是各地粮食企业“兵家必争之地”。近年来,上海市民消费需求发生转变,习惯于在超市里购买大型粮食企业的品牌大米。与此同时,当地的大米市场也悄然生变,批发市场的大米销量逐年减少,大型粮食企业市场份额逐年上升。
该市粮食系统一位人士介绍,市场上本地大米供应在60万吨左右,占到整个市场20%左右。因此,上海市场的大米八成来自外省市。
据了解,传统上,上海市场的大米主要来自周边的江苏、安徽等地,其中江苏大米所占份额最多。不过近年来随着长三角城市进程的加快,其在上海市场的份额减少,而以黑龙江大米为代表的东北大米上升势头迅猛。目前,从主要来源地来看,来自江苏的大米依然占据着首位,东北大米紧跟其后,这两者占据了最大的份额,其他各地的大米各自占有一定的份额。
尽管上海市场的大米消费总量没有一个权威的统计数据,但业内人士估计,本市大米年总消费量在260万吨左右。这些年,上海的人口一直处于增长之中。随着常住人口的不断增加,大米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虽然本市的大米需求量随着人口的增加而逐年增加,但上海居民人均大米消费量从多年以前就出现了下降趋势。“生活条件好了,作为主食的大米的消费量下降是必然的。目前本市城镇人均日消费在0.5斤左右。”该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生活水平提高,食品结构不断改善,食物品种日趋丰富,大米消费量下降是一个正常的趋势。到超市买小包装大米、买品牌大米,已成为越来越多上海人的习惯。
需求的变化,也带来了市场格局的改变。据了解,上海的大米市场大致上可以说是“三分天下”:其一是十大粮食批发市场;其二是大型粮食龙头企业;其三是中小型粮食加工企业。
“从变化趋势来看,这些年来粮食龙头企业的所占份额正在逐年上升,而批发市场所占的份额正在下降。”一位业内人士表示,5年前全市粮食批发市场的大米年批发量占全市大米年销售量的比例达到历史最高点,为55%;此后大米批发市场份额逐年减少。
从近3年上海包装大米数据来看,知名品牌的整体市场份额快速上升是显著的市场特征之一,此外,乐惠、光明这两大品牌在3年中连续拿下第一、第二的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