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热门关键词:湖北  生猪  西瓜  葡萄  白菜  内蒙  河南  土豆  贵州  石家庄  南京  西红柿  豆粕  核桃  西红  成都  芹菜  深圳  甘肃  新疆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情 » 粮食 » 正文

江西省秋粮生产和市场预期情况调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0-16  浏览次数:58

为及早掌握粮食生产情况,准确研判后期粮价走势,我们于9月下旬组织各设区市和部分粮食主产县(市区)价格监测机构开展了一次专项调查。从调查情况和当前秋粮的长势来看,预计2013年中晚籼稻产量有所增加、生产成本有所上升、市场收购价格同比上涨,农户收益有所提高。详细调查情况如下:
一、秋粮种植面积及预计的收成情况、影响面积和收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种植面积、预计单产略有增加。2013年国家继续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并适当提高最低收购价格水平。2013年生产的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每50公斤132元、135元和150元,比2012年分别提高12元、10元和10元。这进一步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了粮食生产发展,使得今年全省秋粮播种面积在上年的基础上稳中略增。今年中晚籼稻在抽穗灌浆期,气候良好,加之各农技部门及时告知农户对病虫害的科学防治,使得产量有所增加。预计中晚籼稻亩产950斤左右,与上年相比略有增长。

  (二)中晚籼稻种植成本、收益情况。预计江西省今年秋粮亩均种植成本与去年相比略增,收益将有所提高。如渝水区预计中晚籼稻每亩生产成本472.25元,比上年的459.03元增加2.9%;按收购价135元/50公斤计算,每亩收益约800元,比上年723.47元增加10%。彭泽县各调查户秋粮亩均种植成本在500-600元之间,亩均收益与去年相比可增加75元。吉州区今年每亩粮食生产种子平均支出9.4元、化肥132.0元、农药29.0元、机耕费80.0元,预计机收费70.0元、雇工费80.0元,合计成本费用为400.4元/亩,与去年相比增长了9.2%。

  (三)影响秋粮收益的主要原因:一是随着农业生产资料、燃料、人工费等费用增加影响生产成本上涨。二是收购价提高,主产品产值将增加。预计晚籼稻收购价格为135元/50公斤,比上年提高8%。

  二、市场各方预期对粮食价格水平及走势的看法

  在中央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有力推动下,今年我国秋粮生产继续保持良好势头,中晚稻、玉米等主要品种播种面积有所增加,总体长势良好,有望再获丰收,预计收购量将有所增加。从目前粮食市场价格情况看,启动托市收购的可能性很大,部分主产区面临较大的收储压力。

  国际市场上,今年上半年小麦、大米价格弱势运行,玉米价格先稳后降,国际粮价总体呈小幅下行走势。综合全球经济走势及粮食市场产需关系的发展变化看,四季度国际粮价仍将继续下降。从全球粮食市场的产需关系上看,将由上年度的偏紧转变为宽松。从预测来看,2013/14年度全球粮食生产从上年的灾害气候影响中恢复,播种面积大幅增加,产需关系明显好转,将从供应和市场预期两方面对后期国际粮价产生抑制作用。粮食市场的这一产需关系将在较长时间内对国际粮价构成下行性影响。

  在农户和粮企调查过程中多数人认为:保本(含劳动力成本)的中晚籼稻出售价格为120-130元/50公斤,农户期望的中晚稻售价为135元 -150元/50公斤。对目前市场粮食价格的满意程度偏低。预计中晚籼稻开秤后启动托市收购的可能性很大,收购价格走势基本稳定。

  三、粮食生产适度规模化推进情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自2008年起,省财政设立种粮大户补贴资金,去年安排5400万元用于直接补贴种粮大户。在这一政策激励下,全省涌现出了近万家种粮面积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种植水稻面积达335万亩,提升了粮食规模化种植水平,为全省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渝水区是全省首个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示范县区。截止到8月份,全区农村耕地流转总面积8.7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0.8%,流转出土地的农户1.68万户,占15.8%,其中:承租面积10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主体87户,承租面积1.03万亩,签订农村土地流转合同7600多份,实现有偿流转资金589万元。

  但在推进粮食生产适度规模化的同时,全省各地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土地流转较难。因为农村以往都是依据土地的肥沃及排涝灌溉方便程度平均分配旱地水田,各户田地相连。有的自己种植,有的或租或送给别人种植,部分贫瘠的田地存在不愿种的现象。各户种植情况及转租意见不一,因而土地流转圈租较难。

  (二)粮食种植品种引种改良困难。个别种植大户反映,因种植规模及种植技术受限,往往酝酿引进改良种植品种,却又顾忌品种的适种及产量等因素,造成引种改良困难。

  (三)粮食集中晾晒、仓储场所欠缺。目前,江西省机械化种植生产在逐年提升,在平坦地带机械集中收割比较方便,但是种植大户存在粮食晾晒、仓储场所欠缺的问题。

  (四)个别地方的种粮补贴由土地流转承租方直接收益,存在流转租金随补贴增长而增长的现象,难以实现种粮补贴的“谁种谁受益”的初衷。

  (五)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农村劳动力出现短缺。由于农民靠种粮获得的收入增长缓慢,为了增加家庭收入,维持农业生产、家庭人员日常开支、子女教育等支出需要,绝大多数青壮年农民不得不选择外出打工,甚至有些多年不归,留守在家的基本上是老、妇、幼、病、弱,整体劳动能力和素质都偏低,导致种粮劳力不足、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困难、生产管理粗放,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六)有关支持种粮大户的惠农政策还应深化。为鼓励大户通过扩大种植规模和转变生产方式提升产能,从今年开始,江西省改为通过项目支持种粮大户对流转耕地开展基础设施改造,以缓解种粮大户贷款难等难题,提升生产经营能力,增强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提高全省粮食生产规模经营水平,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项目建设以种粮大户为实施主体,重点支持承租农田500亩及以上的水稻种植大户和单季种植面积达1000亩及以上的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江西省鼓励农民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种植规模还在发展之中,为提高全省粮食区域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水平,江西省还可借鉴外省的一些好做法,对100亩以上,500亩以下的种粮大户的惠农政策还应进一步深化。

  四、粮食生产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及问题

  (一)政策扶持。目前种植粮食的生产条件还比较落后,生产作业主要靠租用农机具和人工完成。大多数农户因经济能力有限,没有专门的储藏设施,收获后主要靠公路或自家的屋顶进行晾晒。加上地块分散,很不便于经营管理,因此,建议从政策上加以扶持。一是给予农户特别是种粮大户贷款优惠,使其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晾晒场、仓储设施建设、农机具购买等基本设施建设中;二是扩大种植规模,采取相应措施,把分散的耕地集中在一起,便于农户经营管理,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

  (二)能力培养,技术支持。要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是让农民具有一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掌握先进农业生产、储运保鲜加工、农业机械、农村能源环保等方面现代技术知识与生产技能。二是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与产业开发能力。了解与掌握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信息管理知识等,能理论联系实际,边学习边创业。

  各级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部门,应将农户列为技术支持的主要对象,对其产前、产中、产后给予最新的品种和简化高效的种植、贮藏技术等的指导与帮助。以种粮大户规模化种粮增收的成功典型,带动或示范周边农户提高种粮水平。

  (三)产业链接。目前,粮食生产处于初级阶段和产业链的中间环节。需要政府引导,加强农户与加工企业、粮食收储企业的联动,分工合作。农户应根据市场和加工企业的需求,在技术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优质化、标准化订单生产;粮食收储企业要充分发挥自己良好的仓储设施优势,及时帮助农户和加工企业搞好收储工作,避免因场地和设施限制带来的不必要损失;加工企业优价收购优质粮原料,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从而提高农户的种粮积极性。

  五、市场各方对发展粮食生产、做好粮食市场调控的政策建议

  (一)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农户集约经营水平提高即生产经营向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发展,一方面来自农户之间的联合、另一方面则来自企业对农业资源的整合。农户之间的联合表现形式多为农村专业户和家庭农场等,这将促进水田水利建设、农业机械使用、品牌种子品种销售、规模养殖比例提升;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企业对农业的整合将进一步促进企业本身发展壮大,具有研发和营销实力的企业将实现强者恒强。

  (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大以农田水利、土地平整等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三)搞好土地流转,促进土地有效利用。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前提下,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围绕促进农村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目标,遵循市场规律,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集中流转,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激发农业经营体制活力,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动力,促进农村土地有效利用和有序流转,实现农民增收。

  (四)搞活粮食流通。一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和引导多元主体积极入市收购,搞活粮食流通,促进农民增收。二是要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搞好优质服务,采取预约收购等方式,组织农民有序售粮。粮食企业要坚持早开门,晚收秤,减少农民排队等候时间,让售粮农民卖“舒心粮”。 三是指导和督促有关粮食企业严格执行“五要五不准”的收购守则,坚决防止出现农民“卖粮难”。

  (五)合理布设收购网点,方便农民售粮。由于国有粮食固定收购站、所网点少,路程较远,质量要求较高,农户直接把粮食销售给国有站、所的积极性不高。个体粮食经济人上门收购,方便农民销售,但价格却偏低,造成农户种粮收益减少。建议国家粮食收购企业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加大收购服务力度,在各乡镇、农村偏远地方多设一些临时的收购站、点,解决农民售粮难的问题,以更好地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六)严格控制大米进口。许多粮食加工企业提出,当前进口大米数量过多,严重冲击市场供应,要减少大米的进口,加大走私大米的查处力度,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经营环境;

  (七)加大粮食市场监管力度。一是认真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要根据市场形势及时启动《2013年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切实做到敞开收购,应收尽收,让种粮农民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二是加强中晚稻收购情况的监测和分析,加强粮食市场价格监测,及时掌握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动态,做好粮食价格的趋势性走势分析;三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违反质价政策、限收拒收、“打白条”等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确保国家粮食收购政策不折不扣得到贯彻落实。(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 行情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点击排行

行业图标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