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热门关键词:湖北  生猪  西瓜  葡萄  白菜  土豆  内蒙  河南  贵州  石家庄  西红柿  南京  豆粕  核桃  西红  成都  深圳  芹菜  甘肃  新疆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情 » 粮食 » 正文

太平镇稻米的“生态突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9-26  浏览次数:58


  原阳大米,被《人民日报》誉为“中国第一米”,已成为河南甚至全国的知名农产品。顶着这个光环,面对的却是原阳稻农劳而不富的现实:一亩地的水稻产值不到2000元,如除去化肥、种子、人工等费用,所剩无几。原阳县要振兴大米产业,但振兴大米产业的前提是提高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而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就要提升水稻的产值,这样的“两难”如何破解,太平镇利用生态优势,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这里,不是江南胜江南。

  水系纵横,田园村舍,绿树成荫,小桥流水,都在蓝天阳光下别有一番韵味。即将成熟的水稻已弯下了腰,微黄的稻穗预示着丰收。水泥路在水稻田里无限地延伸着,偶尔还会遇到一两个背着铁锹、卷着裤腿的农民从稻田里走出来……

  这里,不是湿地似湿地。

  芦苇、水草、沼泽地;白鹭、野鸭、成群野鸟;小鱼、小虾、野黄鳝,一个都不能少。由于种水稻,让整个乡镇成了一个“大湿地”,水连着水,树牵着树,湖拉着湖,成为郑州、新乡等城里人向往的“水乡”……

  这里,就是原阳县太平镇。

  太平镇是个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的农业大镇,“种田”仍是头等大事,是

  被誉为“中国第一米”的原阳大米主栽区,由于工业欠发达,反而成就了镇里的生态美景。

  9月14日,太平镇党委书记郝新胜告诉记者,该镇的大气、水、土壤都没有被污染,生态良好。但如何把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既要青水绿树,也要金山银山,把以前农民土里刨食变为土里刨金,种植生态水稻就成为不二选择。

  原阳县种植水稻是20世纪60年代沿黄稻改时开始的,由于浇灌稻田的黄河水富含有机质和各种微量元素,产出的大米晶莹透亮,软筋香甜,香味纯正,成就了“中国第一米”。而太平镇紧临黄河,成为原阳大米的主栽区,面积达8万多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阳大米的兴衰也随着市场而舞。特别是近几年来,人力成本不断提高,使得种水稻相对“不划算”,原阳的部分稻农开始放弃水稻种植,改种玉米等高秆农作物,大量劳动力开始外出打工挣钱。

  太平镇主管农业的副镇长张晓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的男劳力打工一天最少也能挣100元,一个月挣三四千元,这就相当于种三四亩水稻的纯收益了。而种水稻,不但费时,投入的劳力比种玉米多两三倍,但价格与玉米比并不

  具有明显优势,这让稻农有些动摇。

  在农民算自己的小账时,郝新胜却在算大账:水稻种植不仅关乎农民的收入,也关系着原阳大米产业的发展。这个时候,干水利出身的郝新胜有了一个意念,就是决不让太平镇的水稻面积减少。

  说得容易做起来难。

  原阳稻改的目的是以黄河水压盐碱,太平镇的现实情况更是如此,如改种玉米,盐碱要是返潮,农田势必减产,得不偿失。这已是太平镇干群的共识,但仅此还远远不够。

  为了让农民种水稻,太平镇党委、镇政府还做了不少功课。

  种水稻,水利是命脉,该镇充分发挥祥符朱黄河引水闸的优势,引水的四条干渠以“扇形”覆盖全镇,并做好清淤排涝,让稻农不再为水而忧。

  种水稻劳动强度大,该镇就改人力种植为机械化种植,大力推广水稻种植机械化,成立两个农业机械化合作社,机械化插秧和收割,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引导农民成立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实现水稻规模化种植,受到农民欢迎。

  针对水稻病虫害高发的现状,太平镇邀请市县农业专家对乡镇干部及稻农进行防治培训,并在每个村安排一名水稻种植技术员,指导水稻种植。

  为了提升水稻种植的综合效益,该镇还大力发展水稻加工企业,鼓励企业让利农民,提升农民种稻致富的信心。

  郝新胜向记者坦言,水稻种植的现状如此,仅靠一个镇的努力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多年的坚守,虽然保住了水稻的种植面积,成就了无污染、生态优美的太平镇,但农民的小康之路仍未走远。

  种玉米,还是种水稻,在这道选择题上,考量着太平镇党委、镇政府的执政智慧。

  “要让农民种水稻,就得提高农民的收益,让种水稻有利可图。换位思考,如果咱是稻农,也要算这笔账。”太平镇镇长张明放快人快语,“我们的工业相对较弱,可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怎么把生态优势变成老百姓口袋里的真金白银,我们一直在思考。”

  怎么把生态与水稻结合起来,太平镇与河南省农科院和市县农科院所结合,探索新的种植模式,通过几年的实践,终于找到了一条生态种养之路。

  “建设生态太平镇,利用生态种养模式种植水稻,确保水稻面积不滑坡、品质不下降,农民收入倍增,支撑原阳大米名牌战略。”郝新胜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这个思路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李巨峰书记也多次提出指导意见。”

  生态种养就能增加农民收入?郝

  新胜斩钉截铁地说:“能!”

  “生态种养最大的特点就是一水两用和一地双收。”郝新胜兴奋地说,“这种模式让我们找到了农民致富的方子,实现了由土里刨食到土里刨金的质的转变。”

  在菜吴村的旺盛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理事长吴振邦告诉记者:“我们这里的生态种养模式是水稻和泥鳅共作,今年共发展了350亩。水稻田地要养泥鳅,就不能打农药和施普通化肥,这就是种植生态水稻的基础。”

  技术员李全榜说,稻鳅共作是一个完整的生物链,泥鳅吃了稻田的害虫,它的活动增加了水的含氧量,排泄物又是有机肥料,促进了水稻的生长。由于不打农药和不施普通肥料,生产的水稻就成了生态稻米,一举两得。

  吴振邦说,原来一亩地产1000斤水稻,收入不足2000元,改用稻鳅共生生态立体种养模式后,一亩地不仅能收获1000多斤生态水稻,还能收获200

  斤左右黄金鳅,按市值保守算,一斤鳅20元,光鳅就是4000元。水稻由于原生态种植,碾成大米,一斤可以卖到10元以上,直接收益7000元左右。总的来算,光这一个秋季一亩地就收入1.1万元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高产田。

  吴生根,今年55岁,西吴庄村干部,是个种水稻的“老把式”,参观过稻鳅共养后感慨地说:“看来以前的老观念得改一改了,生态种养的收入是传统种植的好几倍,一亩地一季收入1万多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贺张村的村委会主任贺进友笑着告诉记者,他们村人均耕地3亩多,以前种水稻占着人均地多,现在看到生态种养感觉压力很大,要是村里不发展生态水稻,估计村民们也不答应。

  在太平镇,生态种养模式还有稻田养螃蟹、稻田养鸭子,由于都是生态养殖,亩收益都在万元左右,有的会更多,成为太平镇依靠种水稻致富的生动案例。

  谈起现在的水稻生态种植,郝新胜脸上露出笑容:“农民找到了路子,政府找到了服务的平台。如果谈感觉,就好像打了一场持久战,突然突围了,很高兴,也很欣慰。”

  记者在水牛赵村再一次感受到了生态水稻的魅力。

  该村原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今年发展了近百亩稻蟹共养,该合作社的3000多亩黄金晴生态大米每斤卖到了40元,最高的达60元,而蟹米的价格不但更高,且早就被企业抢购一空。通过深加工,合作社把水稻制作成糙米茶,把大米卖到了60元一斤。

  该合作社负责人赵俊海告诉记者,

  每亩地可产螃蟹60斤,按现在的市场价,可卖2000多元,如果加上蟹米的收入,一亩地的收益达到1万多元不成问题。

  挣钱不挣钱,农民自己算。

  采访中,记者在菜吴村遇到了农民吴生安和吴祖强,他两家分别种植了20亩和15亩的水稻。提起生态种养,吴生安说,他一家七八口人,种水稻一年的收入就是两三万元,有时还得出去打工挣钱。看到稻鳅共作后,感觉自己也能养。“我今年就想养,可就是收完麦子后时间来不及了,一年不养就少挣十几万元,这打一年的工也补不回来。”吴祖强激动地说,“现在我都在准备立桩和网布了,明年麦一收就可以养了。”

  就在众多农民为生态种养摩拳擦掌时,太平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又开始了新的构想。

  引进黄河稻夫有限公司,流转土地2000亩,发展高端生态水稻,建设中国首家稻米博物馆,展示稻米农耕文明发展史,打造一个集休闲度假、生态种植、商务洽谈于一体的旅游品牌,让太平镇的水稻产业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直接面对市场,产生较高的附加值。

  “现在我们的生态种养仅有1万亩,镇里的目标是全镇8万多亩水稻都实现生态种养。如果这个愿望得以实现,那么我们的稻米产业才算真正意义的突围。”郝新胜告诉记者。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 行情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点击排行

行业图标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