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是餐桌上常见的蔬菜,可对于马健来说,小小的土豆却承载着他毕生的梦想。“我的梦想就是让更多的农民种上脱毒马铃薯,走上致富之路。”马键说。
马健是吉林省德惠市脱毒马铃薯研究所所长,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土豆达人”。在前不久闭幕的农博会上,马健带来了一系列脱毒马铃薯新品种,成为展会上的焦点。“‘俄七’是从俄罗斯引进的新品种,每公顷产量达四五万公斤,植株长势强壮;‘黑美人’薯肉是深紫色的,品质好,能增强人体免疫力……”说起每个品种的特性,马健如数家珍。马健认为,产量高、品质高、抗病性强是脱毒马铃薯的三大优势。
今年35岁的马健为了这份“土豆事业”,一走就是15年。18年前的马健还是德惠市大房身镇的一个毛头小伙儿,曾经外出打过工,后来不顾父母反对,一心回家务农,养猪、养牛、种菜、酿酒……在近三年的时间里,马健尝试了很多项目,但都没什么起色。
“真正与土豆结缘是在1999年。”马健说,那一年,他到省里参加一个科技培训,结识了延边农科院的老师,从老师那里引进了脱毒马铃薯种薯,回家试种后,0.1公顷地产量竟达5000多公斤,而且土豆的口感特别好。“我把这些土豆拿到早市上去卖,很快就被一抢而空。”马健说。
初次的成功让马健有了信心,大家都劝他扩大种植规模,可马健却做出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我不想只是引进种薯种植,我想试着自己育种。”马健有些疯狂的想法让很多人不理解,2000年马健在自己家里成立了“实验室”,他穿上白大褂,戴上口罩,用一些自己制作的简陋设备进行育种。
在这个“实验室”里,马健一呆就是七年。七年间,他一边向一些老师请教,一边自己研究,“实验室”里陆续增添了新设备,脱毒马铃薯育种技术越来越成熟,培育的品种从开始的三四种发展到二十多种,成活率也越来越高。
最让马健高兴的是,周围的乡亲们不再对他说三道四,而且开始种植他培育的脱毒马铃薯种薯。“大概是从2004年开始,就有人主动上门买种薯。2007年的时候,我成立了一个研究会,有30多个会员主动加入。”马健说。
2009年,马健的“土豆事业”迎来了真正的转折点。“当年我建了一个新的办公场所,成立了吉林省德惠市脱毒马铃薯研究所,下设一个生产合作社和一个产业协会,我有了一个真正的实验室,有了自己的团队。”马健说,如今,马铃薯生产合作社的会员已有3000多人,遍布德惠市各个乡镇、村屯,他们与马健一起发展“土豆事业”。期间,马健还在内蒙古建立了千亩种薯繁育基地,注册了“马老小”、“马家屯”两个商标,研究所开发的脱毒马铃薯试管快繁育种技术,在吉林省第三届农民科技节上荣获农民增收优秀项目奖。
“我相信科技能改变农民的命运,我用十多年的时间证明了这一点,这条路我会坚定地走下去,我要把‘土豆事业’进行到底。”马健充满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