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热门关键词:湖北  生猪  西瓜  葡萄  白菜  土豆  河南  内蒙  贵州  石家庄  南京  西红柿  豆粕  核桃  西红  成都  深圳  芹菜  甘肃  新疆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情 » 粮食 » 正文

国产大豆对于市场影响的力度将逐渐减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9-02  浏览次数:65

作为中粮集团来说,他们出手稳定市场也是迫不得已,因为目前国内像他们这样规模大,产权又完全属于自己的大型榨油企业已经越来越少。作为国内最早全线开放的农产品,整个大豆市场和大豆产业已面临被外资控制的局面。

  1995年前,中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那时中国大豆就是优质大豆的代名词。但我国于1996年开放大豆市场后,中国的非转基因大豆突然被贴上了“劣质”的标签。同时,以转基因品种为主的进口大豆,则洪水般涌进中国市场。

  2000年时,中国大豆进口量首次突破100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2007年大豆的净进口更是超过3000万吨。黑龙江大豆协会副秘书长周有金:(大豆进口)已经占到我们消费总量的70%以上了,那么可以这么讲,(进口大豆)它基本上决定了国内大豆的价格。

  随着大豆进口量的增加,国内的大豆加工企业由于缺乏风险管理,也遭遇了国际粮商的围剿。令业内人士至今记忆犹新的是2004年中国大豆企业赴美采购大豆的经历。当时,得知“中国大豆采购团”来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期货价格剧烈攀升,达到每吨4300元人民币,当中国企业以高价买下后,不到一个月,豆价大跌50%!大多数中国本土大豆压榨企业陷入巨额亏损,随后,跨国粮商展开大规模并购。记者了解到,消费者熟知的鲁花、金龙鱼等一些知名食用油品牌背后,都有外资的身影。其中,美国嘉吉集团占中国食用油一半的市场份额。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的90家大型大豆加工企业中,64家具有外资背景,实际加工能力超过5000万吨,占国内总量的85%。而中资控股的食用油品牌,目前只有中粮旗下的福临门等为数不多的品牌。

  

  背景:2012年6月,食用油品牌巨头价格飙涨。

  “这涨的也太快了吧。”长春市民刘海涛在沃尔玛超市购物时发现,一桶5升装的金龙鱼牌食用油价格已经涨到72元。

  两大食用油巨头金龙鱼和福临门四月初宣布,旗下部分食用油价格平均上涨8%左右,这引发了消费者对食用油价格新一轮上涨的担忧。

  作为生产食用油的重要原料,大豆的价格一直占据食用油成本的主要部分。金龙鱼品牌持有者新加坡益海嘉里集团表示,主产区供应减少导致国际期货市场豆类行情持续走高。

  大豆减产成食用油涨价推手

  专家表示,本年度全球的大豆减产已成定局,食用油供需偏紧已经成为本年度油脂油料市场的主基调,全球大豆供需偏紧是食用油价格上涨的最主要原因。同时,国内石油价格的上涨也成为食用油价格上涨的重要推手。

  中国海关总署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进口大豆1333万吨,比2012年同期增加21.6%;进口植物油较上年同期增加30.5%,至176万吨。3月份,中国大豆进口483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38%;植物油进口58万吨,较上年同期增加81.3%,较2月增长5.5%。

  据悉,中国大豆产业发展现状受国内大豆供需形势、玉米与大豆的比价、国际大豆供需状况、国际及国内经济因素等直接影响,各因素又互相联系左右着大豆的生产形式。

  作为中国最大的大豆产区,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总产量约占全国的1/3,而吉林省的大豆生产总量占全国的10%左右。

  记者从吉林省农委和黑龙江省农委获悉,2013年吉林省大豆种植面积401万亩,比去年减少168万亩;黑龙江省目前没有对大豆作物提出目标,但在种植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大豆面积很可能进一步缩减。

  黑龙江省首席大豆专家、海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王志华认为,过去三年,受种植收益相对较低及种植结构调整政策引导,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已连续三年减少,产量受到较大影响。

  2011年黑龙江省大豆产量仅542万吨,比2008年下降12.7%。“今年大豆种植收益较低的局面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更加突出。”她说。

  外资控制中国大豆全产业链

  数据显示,自1996年起,中国开始进口大豆,每四年进口增加1000万吨。2010年进口数量已经突破了5480万吨,国产大豆只有1400万吨左右,仅占消费量的25%。

  “大量进口,不仅直接抑制了国内大豆生产,更严重的是,从原料供应,加工到相关的饲料和食品业已基本被外资控制。”吉林省农科院研究员赵丽梅说,目前,已有百年历史的四大跨国粮商,即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控制中国油脂市场原料与加工及其食用油供应的75%以上,跨国粮商在中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的64家企业参股或控股,占总股本的66%。

  “国际巨头的垄断,对我国大豆产业,对饲料和食用油的战略安全已构成现实威胁,大豆和食用油的对外依存度都已经达到60%以上,超过了安全警戒线。”赵丽梅说。

  业内专家表示,外资控制中国大豆产业链的“事实”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出现,突出表现在食用油价格异常波动上。

  2010年春节销售旺季到前,国内几大食用油生产商宣称上调旗下大豆油、菜籽油、调和油价格,涨价幅度10%至15%。

  2010年2月春节过后,国内食用油价格在外资垄断者的操控下开始“跳水”,玉米油、葵花油以及各品牌调和油价格纷纷回落。而同期,上游食用油的原材料价格却在上扬。

  记者发现,与消费市场背道而驰的是,食用油上游原材料价格却在近期小幅上扬。数据显示:2010年2月23日美国大豆到港成本为3559元/吨,而1月28日到港成本为3505元/吨,上涨了54元/吨。同时,国产大豆每吨也上涨了100元。

  上游涨价,零售市场降价,是否矛盾?对此,中华油脂网分析师郭清保表示,零售卖的食用油产品,是采用前期进货的原材料。表面上看,零售市场食用油降价促销是因为进入节后消费淡季,属于厂家“例行”活动,而内因仍然是处于中游的外资势力握有强势的“话语权”,控制了产业链其他环节。

  业内人士指出,进口大豆、外资食用油巨头,控制了国内大豆产业链。

  黑龙江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表示,2004年出现的“大豆危机”,导致国内压榨企业损失惨重,大量企业倒闭,尤其以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最为严重。而此时,控制全球粮食生产运销的四家国外公司趁机低价收购、参股中国大豆压榨企业。

  “与进口大豆相比,国产大豆产量低,供给量少,市场份额少,难以与进口大豆势力抗衡;同时,目前外资在大豆产业占有优势,国家也不好进行调控。”王小语说。

  “目前,中国的食用油市场高度集中国内70%以上的榨油企业被跨国粮商或控股或参股,已经形成了国外四大粮商控股或参股金龙鱼、福临门、鲁花等主要品牌的局面。”中投顾问食品行业首席研究员陈晨说。

(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 行情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点击排行

行业图标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