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围绕“水稻面积60万亩以上,单产力争突破650公斤,总产39万吨以上”的目标,溧阳市水稻高产增效创建继续“整建制”推进,全市共建设水稻万亩示范区17个,其中部级10个,省级2个,常州市级4个,自建1个,累计涉及78个行政村、47469户农户,总面积19.11万;境内公路沿线建立了机插秧高产丰产带,涉及125个行政村,面积达30.15万亩;实现上黄、埭头、南渡、社渚和溧城等5个镇整镇推进,75个村整村推进;水稻高产增效创建面积达49.26万亩,占水稻面积的80.8%。具体工作上,狠抓以下五项措施的落实:
1、强化行政推动。溧阳市委、市政府对粮食生产与水稻高产创建高度重视,成立了溧阳市水稻高产增效创建领导小组和技术专家指导组,领导小组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林局,具体负责高产增效创建的组织协调、方案制定、技术指导、测产验收和考核管理以及其他日常工作。技术专家指导组负责制定技术方案,加强协作攻关,在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组织人员对万亩示范区进行全面督促和技术指导,确保各项技术措施到位。各镇均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安排1-2名农技人员专门负责示范区的管理工作。各相关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形成合力,极大促进了溧阳市水稻高产增效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2、强化考核管理。领导小组印发了《2013年溧阳市水稻高产增效创建活动目标责任和考核管理办法》,明确创建目标任务和镇级、村级考核办法;各镇相应出台了责任制考核办法,将机插秧、压减直播稻、秸秆还田等内容列入各级干部年终岗位责任制考核,与年终报酬挂钩。同时,年终设立万亩区工作先进奖、水稻百亩方竞赛奖和全镇水稻平均单产优胜奖,对在水稻高产增效创建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3、强化项目整合。在部、省、常州市补助的520万元资金外,该市整合农业项目资源,将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助、农机购置补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国家粮食丰产工程、标准良田工程、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科技入户工程、农业三新工程等项目对水稻高产增效创建示范区实行全覆盖或倾斜,加上市、镇按一定比例实行的地方财政配套,累计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对示范区沟、渠、路等配套进行改造完善。
4、强化技术指导。该市农林局局班子成员定镇挂帅,关键时段,督查指导。同时,抽调了作栽、植保、土肥、种子、农机和监理所等6个科站,分别联系定点到各个镇及高产示范方,与各镇共同协商推进水稻高产增效创建工作,每周汇集一次情况,随时掌握高产创建工作动态,及时解决创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为此,技术指导专家组已召开了10次工作会议,讨论制定了技术方案,编写了实施意见、技术规程、施肥建议卡、明白纸等技术文件,共计发放资料19.9万份,并依据不同农时季节,及时开展培训、组织现场演示观摩、巡回指导,市、镇两级已开展各类培训28场次,累计培训8000多人次;组织现场观摩25次,累计5000多人次。
5、强化技术创新。坚持推广机插秧这一主栽模式,突出“五替代”措施,即:硬盘替代软盘、基质替代营养土、机械化流水线播种替代手工播种、硬地育秧替代软土基育秧、高速机栽插替代手扶机栽插。硬地育秧技术为我市2011年在全省率先引进试验创新,目前已申报国家专利,2013年全市示范应用硬地育秧示范点38个、面积达355亩。今年,该市继续对硬盘、基质和播种流水线进行补贴,全市新增育秧硬盘45万张、育秧基质10万袋、播种流水线21条,分别比去年增加4.36万张、6.38万袋和4条。全市依靠专业化服务组织共建设商品化集中育供秧示范基地50个,面积1494亩。其中部、省万亩区共建立集中育供秧示范点27个、面积833亩;常州市级机插稻商品化集中育供秧示范点8个、面积120亩。2013年,该市实现机插秧面积为55.1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