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国内玉米市场行情波动较为频繁,市场需求及政策性因素对其价格影响至关重要。具体来看:4月份,国内玉米市场受禽流感疫情影响,其价格一度出现下跌。但持续时间不长,5月初,在临储玉米收购政策时间延长及市场需求好转等因素影响下,国内玉米市场行情触底反弹。不过,5月下旬,产区迎来自然晾晒粮源上市小高峰,国内玉米价格也在前期急涨过后顺势高位回调。6月份以后,随着产区农户余粮水平的进一步下降,国内玉米市场价格大部分温和上扬。
一、2013年第二季度国内玉米市场行情回顾
4月份:国内玉米市场持续笼罩在 H7N9 禽流感疫情对家禽乃至饲料养殖业的不利阴影之下,受此影响其价格不断下跌,并跌破去年新粮上市高峰的最低水平。特别是4月中旬以后,我国华东地区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的不利因素继续发酵,东北、华北产区大部分地区玉米价格继续下跌,跌幅20-100元/吨不等;南方销区贸易商让利销售,压低利润,局部售价下跌10-30元/吨,市场整体购销趋于谨慎观望。截止4月末,我省部分县(市)玉米收购价格(单位:元/公斤,下同)在2.12-2.28之间,其中榆树为2.16,价格与3月初持平;辉南为2.12, 下跌0.02,跌幅为0.93%;梨树县为2.16,下跌0.06,跌幅为2.70%(如图1)。我省二等玉米出库平均价格(单位:元/吨,下同)为2190,黑龙江为2100,辽宁为2210,分别比3月初下跌30、10、50,跌幅分别为1.35%、0.47%、2.21%。销区广东为2390,上海为2450,福建为2400,下跌90、60、120,跌幅分别为3.62%、2.40%、4.76%。
5月份:随着禽流感疫情的缓解,东北天气及政策等利多因素使得国内玉米市场行情重返上行通道。5月初,“东北临储延长收购期至5月底”与“国家总理提出合理提高玉米最低收购价格”两大政策预热国内玉米市场,玉米价格触底反弹,幅度30-50元/吨不等。特别是5月中旬以后,政策收储对于国内玉米市场的提振作用明显,南北港口玉米及东北产区玉米价格全面上行,周内涨幅在10-40元/吨,个别深加工企业挂牌收购价格明显提高。截止5月中旬,我省部分县(市)玉米收购价格(单位:元/公斤,下同)在2.12-2.30之间,其中榆树为2.17, 辉南为2.14,梨树县为2.17,分别比4月末上涨0.01、0.02、0.01,涨幅分别为0.46%、0.94%、0.46%;我省二等玉米出库平均价格(单位:元/吨,下同)为2190,与4月末持平;黑龙江为2100,辽宁为2200,均比4月末上涨10,涨幅分别为0.47%、0.46%(如图2)。销区广东价格为2460,上海为2510,福建为2470,上涨70、60、70,涨幅分别为2.93%、2.45%、2.92%。5月下旬以后,东北玉米播种告一段落,产区迎来自然晾晒粮源上市小高峰,国内玉米市场也在前期急涨过后顺势高位回调。
6月份:正值国内新麦上市阶段,国内玉米市场购销活动略显清淡。6月上旬,受到华北小麦市场价格快速上涨的影响,价格处于“洼地”的产区玉米价格也普遍强劲反弹,南方销区跟随上涨;6月中旬,南北港口优质玉米表现出较强的价格优势,而东北产区则面临好粮难求,次粮价低的情况。同时,东北临储玉米跨省移库方案确定,但对于南方销区的影响有限;6月下旬,国内玉米市场行情继续温和上扬,南方销区需求平淡以及北方港口高库存水平使得市场不温不火。截止6月末,我省部分县(市)玉米收购价格(单位:元/公斤,下同)平均在2.12-2.30之间,其中榆树为2.16,与6月初持平;辉南为2.14,梨树县为2.30,分别比6月初上涨0.03、0.14,涨幅为1.42%、6.48%;我省二等玉米出库平均价格(单位:元/吨,下同)为2250,黑龙江为2150,辽宁为2240,上涨40、20、20,涨幅为1.80%、0.93%、0.90%;销区福建为2470,上海为2500,广东为2460,分别与6月初持平(如图3)。
二、影响市场走势因素分析
(一)政策因素
临储玉米收购时间延长。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5月6日,国粮局正式发文将2012年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收购截止期由2013年4月30日延长至2013年5月31日。国家延长临储玉米收购期,一方面可以将更多的玉米掌握在其手中,便于适时进行市场调控,稳定市场价格,增强市场信心;另一方面在短期内减少了玉米市场的流通量。据统计,截至5月31日,东北4省区临储玉米总收购量3083.2万吨,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15%,占东北三省一区玉米总产量的35%,庞大的收购规模或限制国内玉米供应,从而支撑价格。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5月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抓好当前农业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平稳等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到,将合理提高玉米最低收购价格,从说法上已经于稻谷、小麦一致,由此可以推测国家已经将玉米的政策收储提升到与稻谷、小麦一样的地位。在此政策支撑下,国内玉米市场价格底部抬升。
(二)市场供求
农户余粮水平不断下降。自今年3月下旬开始,国内玉米主产区收购量迅速增加,尤其是进入5月份以后,随着临储玉米批量收购以及气温不断升高,北方玉米产区农户余粮水平进一步下降。据粗略计算,截止6月中旬,黑龙江、辽宁地区农户售粮进度均达到9成以上,吉林省除长春周边地区粮质较好且储粮设施齐全,农户存在惜售心理,余粮达到3成左右以外,大部分地区农户正逐步销售手中余粮,全省农户余粮水平不足2成,6月下旬农户余粮大部分售罄。
玉米深加工企业提价收购。二季度,随着东北自然晾晒粮源上市,深加工企业为赶上农民卖粮的末班车,局部出现了提价收购玉米的情况。其中:5月29日,吉林长春大成公司玉米挂牌收购价每吨2200元,标准14%水分,折扣比1:1.1,26%水分以内,26%-30%水分折扣比1:1.2,较5月初提高30元,日收购量2000吨;深加工企业提价收购不仅与农户自然晾晒粮源品质提高,质优价升有关,也与国储收购时间延长至5月底,市场对于夏季存粮销售价格预期看好有一定关系。不过,由于今年酒精企业下游消费不佳,夏季检修已提前至6月份且检修时间延长,而6月中旬前后东北农户晾晒粮源销售告一段落,深加工企业玉米开始消耗前期库存,其收购需求趋于下降,同时库存储备也不及往年。
饲用玉米消费受到不利冲击。一方面,H7N9新型禽流感疫情自4月初发生以来,对养殖业,尤其是家禽业,产生巨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企业和农户受损严重,禽类存栏量下降,饲料消费低迷等几方面。虽然5月中下旬,上海、江苏等地先后终止禽流感流行应急预案级响应后,国内养殖业补栏积极性和饲料企业的开机率均有所提高,同时随着疫情逐渐淡出消费者视线,国内猪肉、鸡肉和禽蛋等产品市场价格出现回升。不过,受养殖周期限制和市场对肉、禽、蛋等产品需求回暖缓慢影响,国内养殖业和饲料业的走强并没有对玉米市场需求形成较大提振,加之夏季玉米保管困难,农民和贸易商出售玉米的意愿增强,国内玉米市场价格仍在低位徘徊,市场需求短期内未见明显起色;另一方面,除H7N9对禽类产生较大影响外,春节过后,国内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对猪价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生猪出栏量增加,存栏下降,养殖户经营亏损,饲料厂和中间商原料采购心态谨慎。在猪肉价格持续走弱和H7N9疫情的影响下,各方主体态度谨慎,短期利空玉米饲用消费。
(三)农业气象条件
春涝低温“碰头”东北春播延迟。据气象和农业部门信息显示,今年国内玉米播种期间,东北地区出现了低温和春涝“双碰头”的局面,尤其是进入春季后仍不断出现雨雪交加天气,这令东北地区土壤过湿,给春季整地和播种带来很大困难,使得玉米和大豆等作物不能适时播种,进而促使黑、吉、辽和内蒙三省一区玉米播种延迟7-20天不等。其中黑龙江玉米播种面积较上年下降8%以上,部分转播大豆,吉林、辽宁玉米单产也因此或将受到影响,为2013年玉米丰产埋下隐患。目前,东北地区新作玉米已进入到拔节阶段,而近期天公不作美,降雨天气导致部分地区出现内涝,可能会影响到新作玉米的质量和产量。无独有偶,除了部分地区(如河南中南部和山东东南部),今年华北产区玉米播种较常年晚了十多天以外,整体苗情尚可。
(四)国际市场
国际玉米市场价格先抑后扬。二季度,在2013年美国玉米播种面积再创1936年以来新高以及去年干旱导致玉米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国际玉米市场价格先抑后扬。从时间点来看,4月初,国际玉米市场价格延续3月末以来的下跌行情。其中:4月1日,美国农产品期货交易所(CBOT)5月合约跌至每蒲式耳6.42美元,创下了自2009年6月30日以来的最大跌幅。到中国口岸完税后总成本约为2434元/吨。而当日南方港口玉米价格为2470元/吨,相较玉米进口成本仍有36元/吨左右的价差。5月份以后,因天气不利,美国玉米播种耽搁,加之市场需求旺盛、国际原油价格走强等因素支撑,国际玉米价格开始回暖反弹。截止6月19日,美国农产品期货交易所(CBOT)7月合约创下二季度以来最高水平达到每蒲式耳6.82美元,较4月初上涨6.23%。尽管随后在美国玉米作物状况改善,提振玉米丰产预期打压下逐渐回调,但在国际原油价格大涨仍对其底部有所支撑。
[1][2]下一页
价格行情录入:荆州两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