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一康果园里的早桃已售罄,李子也供不应求,这得益于大围山九年的品牌包装。
2亩西瓜已经长出拳头大小的果实,湖南浏阳市淳口镇永乐村的种植户黄甫蹲在田头看着这片绿色,担忧却挥之不去。永乐村去年种植的300亩西瓜在上市时遭遇滞销,瓜卖不出去的阴影依然留在瓜农心头。
而在距离永乐村70公里的大围山镇楚东村,佳辉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罗一康同样犯愁,但他愁的是供不应求。果园里的早桃已经售罄,每天接到数十个咨询电话,尽管果园现在只有几树黄金李可供采摘,依然不断有客人驱车赶来。
同样是水果,成熟后却有不同命运。当水果产业在浏阳各个乡镇遍地开花时,记者走进果园,了解当前浏阳水果产业种植现状与存在的困惑,探讨浏阳水果长远发展方向。
十年种瓜
永乐村遭遇销路之困
“我们的西瓜味道很好。”永乐村村主任李朝应对村里种植的西瓜品质很有信心。永乐村2004年就开始种植西瓜,山地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种出来的西瓜甜度比平原西瓜、大棚西瓜要高,同时永乐村的泥土富含硒元素,种出来的都是富硒西瓜。
但,就是这样品质较高的西瓜,却在去年遭遇了滞销尴尬。
永乐西瓜卖价1.5元到1.8元一斤,比普通西瓜要贵3至5毛钱,没有任何价格优势,在价格高出市场水平的同时,“永乐西瓜”的招牌却鲜有人知。黄甫说西瓜拖进城后,看着较高的价格,大多数人问一问就以“没听说过”结束了交易。
在这种情况下,全村70万斤西瓜只卖出了20万斤,滞销的50万斤最后在媒体的帮助下,几经波折才销售完。
黄甫说,由于永乐村地处偏远山区,很少有人上门买瓜,大多数时候都是靠村民自己拖出去卖,“这种卖法,心里没底。”正因如此,今年永乐村许多瓜农处于观望状态。永乐村也采取了一些措施降低销售风险,比如缩小种植面积,推迟下种避开大棚西瓜集中上市期。
但李朝应知道,这并不是长久之计。去年有一家长沙水果销售企业找到了李朝应,以批发价在永乐村进货,然后以4到5元一斤的价格在长沙销售。这件事让李朝应有了领悟,“永乐西瓜滞销原因是销售分散,没有品牌。”
今年,永乐村打算换个方式卖瓜,“我们准备在浏阳设一个销售点,既能帮瓜农集中销售,又可以打响品牌。”李朝应的这个决定带着放手一搏的心态:如果失败,明年西瓜到底该不该种、该怎么种将是继续困扰整个永乐村的难题;如果成功,那么永乐村其他的木瓜、枣子等水果将尝试用同样的方式走出山冲。
九年包装
围山水果突围长株潭
被水果困扰的并非只有永乐村一个。记者从市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经作站了解到,目前浏阳水果种植面积达16.4万亩,今年预计将达到17万亩,水果种植分布在全市各个乡镇,但真正做出品牌的却少之又少。
塑造品牌,目前在长株潭市场都有一定名气的大围山水果或许能提供一些参考。
大围山的黄金梨去年在长沙麦德龙卖出了88元一箱的高价,依然供不应求。“现在全镇水果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大围山水果合作联社监事廖才其说,这一过程经历了多年探索。
“最初全部是果农各自为政,管理混乱。”大围山镇主管农业的人大副主席宋新丰说,杂乱的包装,没有统一质量标准,让大围山水果的品质一直不稳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围山镇对全镇35家水果种植合作社进行了整合,统一进行商标注册和绿色认证。
这个过程并不顺利。“大围山”的商标,还是2005年大围山镇通过协调,由外地商人让出来的。而去年开始,大围山镇又统一设计了水果包装。
此外,包装箱上还多了一个“溯源码”。每一个农户都对应一个编码,售出的水果如果有质量问题,可以直接通过编码找到责任人。这种溯源系统在今年迎来升级,“我们正在设计二维码系统,预计今年水果节就能用上。”宋新丰说,通过扫描二维码,顾客就能知道水果的生产农户、品种和采摘时间。
销售渠道也在统一。“除了游客采摘,其他水果通过合作联社统一进行销售。”廖才其说,收上来的水果销往长沙的家乐福、麦德龙、通程万惠等超市和绿叶水果等水果专营店。联社统一销售解决了果农的销售之忧,果农现在只担心,自己的产量跟不跟得上市场需求,“超市渠道更希望果农们能持续、大量供货。”
而大面积种植了桃、梨、李的胡启清,在通过大围山模式解决了销售问题后,他正尝试拓展大围山水果的品种。在镇政府的支持下,胡启清已经试种了火龙果、莲雾、番石榴等热带水果。如果成功,这些新品种将在全镇推广,弥补大围山水果断季的短板。
新闻延伸
柑橘:
浏阳曾被列为全国柑橘商品生产基地,柑橘种植以柏加镇、镇头镇为主,曾经是江南省份柑橘苗木的重要供应地。1991年的特大冰冻灾害后,浏阳柑橘树遭受灭顶之灾,种植面积大量减少,品牌影响力逐渐下降。
金桔:
浏阳金桔历史悠久,明代即被列为“贡果”。清朝同治年间,官渡、达浒一带年产金桔万担以上,人称“金桔之乡”。90年代时,大面积种植的金桔催生70余家加工生产金桔花的企业。但是由于品种未改良,滥价等原因,种植面积逐渐减少。近年来,金桔种植主要集中在官渡镇、沿溪镇,依然保有一定名气。
新闻观察
浏阳水果应主打精品化
西瓜、葡萄、柑橘滞销的报道经常见诸报端,最近就有淳口镇一户果农3万斤杨梅滞销的信息引发多家媒体关注。“这种方式只能解一时之困。”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经作站站长古鹏说,更应该关注浏阳水果的治本之策。
古鹏表示,浏阳的丘陵地形首先就决定了水果种植无法像平原地区一样大面积种植,需要更高的种植成本。
而受到规模限制,想要实现本地水果产业链同样有难度。在两型产业园有多家食品加工企业,但原料并不从本地引进。如某家果汁生产企业,宁愿从北方大量进货,也不选择浏阳本地水果,一是因为价格偏高,二是浏阳水果产量跟不上工厂生产需求。
在这些要素下,浏阳水果想要实现大规模生产,地理因素和市场因素上都不具备优势。“浏阳水果更适合以休闲采摘与旅游结合的形式发展。”古鹏表示,现在的浏东公路观光休闲农业带、大围山水果都是以这种形式,在浏阳众多水果产地中脱颖而出。
由此,浏阳水果应该换个思路,结合优越的生态环境主打特色牌。首先就是要找准市场定位,避免盲目跟风种植。从地理交通、客流量上看,旅游景区、旅游路线附近无疑是较为适宜的选址。
其次,当浏阳水果在价格上难以占据优势地位时,必须以品质来支撑高价。“现在政府正在推广农业标准化,水果同样如此。”古鹏说,选种、购药、标准、检测、标识、销售都要进行统一管理,以标准化生产保证食品安全。只有质量才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为高价买单。大围山的水果就是如此。
不能规模化,但可以精品化,有了品质做为保证,再加上品牌塑造,或许浏阳水果未来能多几个“大围山”这样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