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随机走访了建宁县城的一些居民,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感觉当地蔬菜价格较高。
县政府附近的莲兴美食馆是一家小炒店,老板娘王福秀每天早上都要到菜市场批发商那买10多公斤的蔬菜。
“最近,建宁的辣椒快要过季了,这几天红辣椒要16元一公斤,花菜和茼蒿也要10元多一公斤。但香菇比较便宜,才6元多,因为附近的村子有很多人种香菇。”王福秀告诉记者,依她常年买菜的经验,冬天,建宁市场上的蔬菜以外地批发来的居多。
“我们做餐饮的其实更喜欢买本地的蔬菜,不仅价格相对便宜,而且新鲜、口感好。”王福秀说,可是这几年来,建宁城郊种菜的农民少了,早市上许多卖菜的并不是菜农,而是二手、三手甚至更多手的小商贩。
曾发根是县里最早从事蔬菜批发的商贩之一,一般从厦门和南昌进货。最近每天批发的蔬菜大约1500公斤,而一到冬天,每天进货量大概3000公斤左右。
“一到冬天,本县几乎没有菜可以收。现在油价高,运输成本增加了不少。”曾发根说。
县经贸局市场服务中心主任魏英林介绍说,建宁只有3个较大的蔬菜批发商从南昌等地进货,他们底下有不少二级、三级的商贩,这样层层转手,到零售时价格肯定就上去了。而诸如里心、黄坊等一些乡镇,很少人种菜,也要从县里的批发商处进货,这样运输成本又增加了。
位于城郊的城关村蔬菜大队是建宁本地少有的几个蔬菜基地之一,老菜农徐明强说:“地太少了,我一家五口人才一亩多的地,加上弟弟家的地租过来种,一共才2亩多。”这几年来种菜的村民也少了很多,主要是地少,挣不到什么钱。
“城里房地产、道路等建设也征用了一些菜地,你看,对面那些原来也是菜地。”老徐指了指近处,那里,一台推土机正在作业。
记者从当地国土部门了解到,2010年以来,建宁县城关附近征地总面积1320.3亩,其中菜地124.4亩。城郊的蔬菜种植面积逐渐变少,本地蔬菜的市场供应量有限,菜价自然水涨船高。
菜价高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建宁冬季寒冷,若无科技和相关农业设施保障,冬季蔬菜很难有产量。
距城关十几公里的溪口镇马元村是建宁最大的“菜篮子”,产菜的旺季,一天最多也只能往城关供应3000公斤左右,冬季临近,马元的菜只能几天一采收,量也少了很多。
在马元村380亩的蔬菜基地里,只有100亩是大棚蔬菜。村支书曾泉根说,这些大棚还是多年前在政府支持下建设起来的,比较简单,2003年马元开始种菜后,江西的技术人员指导过当地菜农两年,之后便主要靠菜农自身摸索。这些年,市、县、镇陆陆续续也有一些农技培训,但始终无法解决反季节菜的种植问题。
“目前,我们几十户菜农最希望的就是能增添一些现代农业设备,请到更多的农业专家来指导,把冬季反季节蔬菜也种起来。”马元村菜农朱小勤对记者说。
建宁县政府也意识到了百姓的“菜篮子”问题,开始在近郊的一些乡镇打造蔬菜基地,并在农业设施、土地整理等方面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
在里心镇芦田村,省农科院正指导当地建设一个200亩的蔬菜示范基地,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改造大棚钢架和薄膜结构。
相比于外地批发,本地蔬菜到达市场损耗很少,运输成本也低,只有当地的蔬菜基地搞起来了,供应量大幅增加,老百姓一年四季才有望买到既新鲜又便宜的菜。
记者手记>>>
“菜篮子”问题要统筹解决
近年来,一些县城因大城关建设需要,城郊农地被征用的面积逐年上升,本地蔬菜供应量不足。一些山区县因气候原因、农业设施不足和技术条件所限,反季节种植蔬菜难成规模,冬季蔬菜基本靠外运,价格较高,影响了百姓生活。
这些地方的“菜篮子”问题,应统筹解决。
第一,城郊农用地减少的同时,可考虑往交通方便的乡镇发展蔬菜基地。建宁县已着手在溪口、里心等乡镇建立大型蔬菜基地,并与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第二,推行农超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
另外,应积极引导土地流转,扶持设施农业发展,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