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18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早在7、8月份的时候,关于奶粉行业兼并重组的事情就成为人们关心的一个热点话题。因为当时媒体纷纷报道,工信部已编制完成《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并上报国务院等待批复。但是方案具体出台的时间一直没有明确,今天终于有了新消息。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最终方案将会在10月份公布。
这篇报道重申了之前媒体报道过的方案最终目标是,5年后,形成3-5家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企业,国内企业整合为50家左右,前十大国产品牌奶粉集中度超过80%。此外,还披露了一些方案的细节,说工信部将推出税收优惠、财政扶持、金融综合授信、发行股票和债券和被兼并企业土地开发收益5项政策措施和保障。
这份方案虽然还没有最终确定和公布,但在业界已经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业内人士认为方案有些理想化,这种兼并重组既不是企业自愿的市场行为,国家也不强制而只是扶持和推动,5年之内兼并重组的效果能否显现让人怀疑;另外之前就有消息说,为推动乳业兼并重组,国家将会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贷款等方面给予300亿元的资金支持。国家财政能否拿出那么多钱,也让人感到担心。如果方案最终本月公布,和之前媒体报道的会不会有大的改动,方案实施之后,兼并重组的效果什么时候能够显现出来,是否能够马上提升国产奶粉的质量,大家拭目以待。
关于《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什么时候最终公布,这两个月以来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热点。今天的《21世纪经济报道》说方案将会在10月公布,有乳业专家表示,最终方案和之前媒体披露的不会有很大改变。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张彬认为,工信部会尽快出台关于国内婴幼儿奶粉行业重组的方案,十月份出台的可能性非常大。
张彬:它确实有一些紧迫性,主要是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目前我们国内一些消费者对于洋奶粉品牌的盲目信任,进口的奶粉也有很多问题,但消费者还是对进口奶粉盲目信任,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让消费者树立对国产品牌的信任,肯定要出台相应的办法来扶持国内奶粉企业。从国内奶粉企业的另一个角度来看,除了洋品牌的冲击之外,国内的奶粉品牌自从三鹿出了三聚氰胺的事件之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没有重振起信心来,这时候也急需相关部门出手,把中国巨大市场的份额抢回来,所以我觉得十月份出台的可能性非常大。
对于媒体披露的方案内容,这两个月来引起了热议。有乳业专家表示,这次兼并重组的一系列举动,是政府推动,并非市场自愿。除非是政府采取强制性措施,要求规模小的企业必须被兼并,规模大的企业必须兼并小企业,否则几年之内兼并的效果很难显现。张彬认为,要实现方案中提到的“5年后只留50家配方奶粉企业、行业集中度超过80%”的目标,将会面临较大的难度。
张彬:以目前我们国家婴幼儿配方奶粉的生产企业来讲,现在大概有127家,奶粉品牌大概有500多个,这个数量非常庞大。再加上中国奶粉消费的地区差异比较大,比如在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消费的品牌和档次可能都不一样。在这样一个品牌非常多的环境下,通过几年的时间把它集中整合成大概50家左右,从运作层面上来讲,会有非常大的难度。
目前国家的思路是想把这些企业整合在一起后便于相应的管理,要让老百姓喝上放心奶但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本身这是一个市场行为,如果用行政的手段来进行干预的话,这就会产生三个问题:一个是从技术层面能不能操作。第二是这些钱给谁?是给我们的国有企业,还是扶持我们的民营企业?目前来看这个问题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再有一个,这些钱投进去之后,我们整合了几十家的大型乳品企业,是不是就能保证乳制品的安全,让消费者放心?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观察。
《21世纪经济报道》还详细披露了方案的一些细节,比如对于入选兼并重组的企业性质,工信部除了限定是国内奶粉品牌外,更是限定了兼并重组主体的资格:采用湿法工艺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企业,所用原料85%为稳定可控奶源基地所产生鲜乳。张彬指出,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要如何提升消费者对乳制品的信心,特别是国产乳制品的信心。
张彬:树立信心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但毁掉它却很快,这里面最主要的问题不在于怎么整合,而在于相关部门采取什么的方式来树立消费者对乳制品的信心,特别是国产乳制品的信心。
一是准入门槛要大幅提高。另外一个是监管力度要加强,源头和最终环节要两手抓,中间的市场环节交给市场,不合格就让它自己被社会市场淘汰。加强监管,加强源头的管控才是根本之道,要让那种出了问题的奶制品企业永远退市,遭受严重的处罚,让它不敢做假,不能做假,出现问题要严肃处理,这才是树立消费者信心的根本保障。